【寶蓮瑜伽】-寶蓮燈裡所說的“三界”指的是什麼?謝謝回答

1、蓮花燈中的“三界”指的是什麼?謝謝回答
【三界】(梵trayodha^tavah!, Bhatissodha^tuyo, tayodha^tavo)佛教世界觀術語。
指眾生所在的三個境界。
亦稱三、其含義如下: (1)欲界:指欲、欲、睡欲的地方,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六欲天。
(2)色界:指有清淨妙色的地方,即四禪天。
(三)無色界:指無色之境,即四無色天,或尚有微細色之處。
《順正論》卷二十一論三界之分別(大正二十九):“界有色無定,即名欲界。
如果境界有色有定,那就是名色境界。
若境界無形而有定,則為無形境界。
若境界有色有欲,則稱為欲界。
若境界有色無欲,即是名色境界。
如果沒有境界,那就是無形境界。
’據《庫舍論》第八卷,三界有持、種之意。
“任持”是指持自相,即欲界能持欲自相,色界能持色自相,無色界能持無相自相。
“種”是指有本源(即因),即有因緣自相續。
此外,“種族”意味著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的性別,這意味著三個領域是分開的和連續的。
所以,欲界就是欲界。
《瑜伽士土地論》第四卷也詳細闡述了三界的含義。
都說這三個境界,雖有優劣,有苦樂之分,但都是妄想境界,為聖人所排斥,比作火宅或牢獄。
例如,《法華經》(《隱喻》)雲(大正九章):‘三界無安,如火屋。
’《花城隱喻》雲(大正九章):‘能解脫三界獄中的一切眾生。
’此外,三界可分為二十五種存在。
此言出自南版涅槃經第十三卷,《止觀補》二卷二卷。
相傳欲界有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有四大洲(東佛拔地、南閻浮提、西曲亞尼、北玉丹月),六欲諸天(四大天王、大離天、夜魔天、兜率天、華樂天、何華子子天);色界有四天,即一禪、二禪、三禪、四禪。
第一禪分為梵天和第四禪。
又分為五天南寒天和無思天;無色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處處、無念處、無處處、四天。
一共二十五種存在。
五納漢天若算作五日,便是二十九日。
六界就是六欲以上的境界,算是一類,加上人與四惡,一共就是六界。
其中,若將修羅包括在鬼畜之中,便是五界。
再者,若以有定、散來區分三界,則欲界為散界;有色界和無色界是定界。
若再把定境分為離樂處、離樂處、離樂處、舍清處(物質界之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虛無處、無念處 無非理想處(無色界以上)等八處,加上欲界散處,有九處。
總共的地方,或九個存在。
(見下頁附表。
) 嚴格地說,三界、五欲、六道有廣泛和狹義的區別。
五界等只是不同成熟的果實,所以他們的身體沒有被覆蓋或記憶,而只是眾生的數量,所以他們沒有連接到善、染、外用的世界。
三界之中,除了無相界中的不定處外,其餘皆以須彌山為中心,上下分佈於四面八方。
這在《古社論》第八卷中有詳述。
此外,華嚴、天台等,將以上三界稱為界內,三界外稱為界外。
◎附一:《安曆法界圖》卷上(節選) (一)安曆三界令 下虛空,有大風輪,高十六萬由旬。
水車高800,000由旬,寬1,234,450由旬。
以眾生業力,水不流走,如食未食,不落熟土。
金輪高三十二萬由旬,水上風吹水轉,在上形成金輪;猶如煮熟的牛奶和生糊,稱為金輪。
地輪深六萬八千由旬。
輪環山、鹼海、旗津山、香海、須彌山根中。
起萬由旬,環繞山萬由旬。
加倍,以八千由旬圍山,持花翎住天。
倍增,繞山四千由旬,常住天上。
倍增,四千由旬繞山,日月星宿在天。
四王所住的山,四千由旬倍增。
須彌山腳下,還有其他三級神的居所,皆有七層城牆,皆為夜叉所持。
這三天,都是藥叉舉行的,四大天王所在的地方。
又升起四萬由旬,山頂寬四萬由旬。
其中,觀景城長一萬由旬,住三十三天。
就是說,從這山升起四萬由旬,有一處如雲,七寶所成的猶大地,住著火天。
反复地,大地如雲,是兜率天的居所。
倍增,大地如雲,宜居宜居。
翻倍,大地如雲,是他化作天空而活。
從天的秩序到最後的形態,有如雲一般的大地。
《銀本經》雲:須彌山上,天比大理天高一倍,有夜空。
翻了一倍多,還有一個兜率天。
展覽轉向梵體世界,那裡有馬拉巴贊宮,梵體天有光音天,光音時有普淨天,天雙普淨有廣果天,雙果天不粗。
其下,有別無思天,不粗不擾天,有見天,有顏天,有阿卡尼扎天。
上是名空之地、識處、虛無處、非非理想處。
《維壇論》:佛說婆羅門處近有遠,猶如九月十五有人在婆羅門處,放下百丈方石棚下往領域。
如果它加倍,它將無限明亮。
是天空的兩倍。
倍增倍增,甚至阿耶尼就是天堂。
此日,石山擴大,歷經六萬五千五百三十五年,中部已無障礙,直通詹府之地。
《智慧經》雲:從色界之始,一丈石,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
(中略)三界表:┌——天道│人道┌————————┐┌六道┤修羅道││└——地獄道├思步洲┤南閻浮地│┌欲界┼——————┤└北玉山月│││┌四望天│┌天趣—┐│││太離天│┌地獄趣│人趣││└六欲天┤夜空│餓鬼息└五息┤畜息├——————五息污穢之地┐││兜率天└四惡息┤畜息│惡鬼息││││美樂園└修羅息└地獄趣┘│ │└化作天│ │┌—————————┐┌梵天——┬有尋有僕地┐│││┌無雲天│┌初禪三天┤梵天福田—┘├重生樂土八天┤│廣國天││┌韶光天—┐││││無相天└┤三日兩禪┤無量廣天├————太平國幸福├九處又名九幽│└四禪九天┤無患天—┐│└極光日— ┘│ ││無熱天—┤│┌少景天—┐│││好見天│└三禪三日┤無量淨天├無尋無等處—離樂處││ │善相天│└遍清淨天-┘││└終極天└—————————————————出家清淨之地││┌無邊的天空 ———————————無邊無際的地方 天地間天地間 ———————————┤天上什麼都沒有 ———————— ————————————————————————————————————————————————————— ————————————————————————————————————————————————————— ———————————————————————————————— ——非非理想思想的地方┘(二)三界與九處一般都是在三界九處討論的。
(一)欲界六天:下二天,地名居於天;上四、天之名居天。
四王曰,統御四方諸鬼神。
大理說須彌頂上有三十三座宮殿。
《四教集》雲:葉默以花開合,分晝夜。
土司在五欲境界,生喜樂。
在環境中要快樂,要好,要快樂。
如果他轉化為其他領域,他可以自由轉化和使用它。
《樓談經》雲:色欲二界,無魔宮。
它的惡魔嫉妒,就像一塊磨掉功德的石頭。
長六千由旬,宮牆七層。
原名欲界,又名五欲混居。
(二)色界十八天:雖無欲,尚有色,故名色界。
俗名是梵天,意思是它已經從慾望中解脫了。
常見的名稱是四禪,它們是離散的運動。
在欲界中,十善業引,此日亦由禪定引。
然則有念漏觀,六物為耳。
這是常人的迷茫,超凡脫俗的方式。
在初禪中,“判斷論”被稱為喜樂土,據說從慾望和雜惡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獲得光明和幸福。
第二禪“聚舍”,號稱福壽之地,據說有安神水潤業,煩惱不強。
三禪被稱為極樂世界。
雖然心沒有樂,樂卻是自足的。
四禪九天,當然是四禪有報,但是有三天。
在這四人之上,還有五人不歸天。
他們是修習靜觀的聖賢,從舊業生。
他們和普通人不同,所以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稱五淨居,俗稱解脫淨土。
它也被稱為基本的四禪。
(3) 無色界:有四天。
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義而行。
是身死無定聲聞者的住處,或者是外界無念的報應,或者是天人混雜處的厭惡。
在虛空中,修行者厭倦了色界的牢籠,心要離開,即觀智修行破三色界。
覺知此地者,據說厭倦了無邊的虛空,在平等心前修行觀想外太空,更依賴知識。
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外面的世界是空的,內心的世界叫做意識。
不思、不思、不思於識處、不思無無者,棄前二處,入上定。
《順正論》雲:天人皆造聖言,其言與中印同。
無形界的地方,有兩層意思。
對於說無處的人,《娑婆》說:四空無別處相,但在欲色二界中,成就四空無色業。
對於無形者,《居舍》曰:無形無形。
伴雲:無業果色,不異成熟體。
《楞嚴經》雲:四天虛空,身心俱滅,生生不息,無業無果。
其二、有處,《天下》曰:雙形有空間,非非理想處,亦稱天居。
《華嚴》雲:菩薩鼻,聞無色宮香。
有身者,《阿罕》雲:舍利弗滅,無色界淚如春雨。
《仁王經》欄目:無色天道。
《中陰經》雲:如來到無色界,天上供奉。
公部曰: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淨明書》雲:不教義,光色界無色;遵行義教,色界有色。
《涅槃經》雲:無色界不為聲聞。
現在清楚了,以後就該順著意思了。
(中略) (3) 三界的總稱 總稱三界,即欲、色、無色。
由金剛底至其他諸天,五界混於中間,一切眾生不離貪欲,故名欲界。
從婆羅門到究竟色,十八天體如銀白色,殿為真金赤,光色相映,故名色界。
從虛空處到無念處,這四天人如藍天,天地如空,四蘊形成,無色蘊稱為無色界。
又名二十五有,名四大洲、四惡道、六欲梵天、四禪、四空、無念、五龍,皆是。
稱為存在。
生與死。
◎附錄二:《原始佛教》第二章,水野弘玄撰,郭仲生譯——採用佛教已有觀念編排;它的產生是為了說明業力理論的具體方面。
佛時代雖講三界;然而,它不是指具體的現實世界,而是精神世界。
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指人的精神狀態。
若五官之欲多,謂之欲界。
從初禪到第四禪的禪修狀態稱為“色界”。
一個更加安靜的精神統一狀態被稱為“無形境界”。
除以上三界外,本經亦稱三界為色界、無色界、滅界(nirodhadhatu)。
這些所謂的“世界”並不能真正被視為真實的世界。
還有,“出世”的聖人的不凡世界,似乎是指三界之外的世界。
事實上,它是指聖人內在證悟的覺悟心理狀態。
為了具體解釋業力理論,部族佛教將三界視為一個有生命存在的具體世界。
這樣組織起來的世界觀已經脫離了佛教的原有立場;被懷疑是不合理和矛盾的。
如果把三界看成一個具體的存在世界,那麼沒有物質只有靈的世界和只有靈的生物能存在嗎?任何現象的存在都必須屬於時間和空間的範疇;沒有物質的世界就是沒有空間延伸的世界,沒有空間的存在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像無色世界這樣的世界和它的生靈不應該存在,更不用說它的神靈的壽命了! 【參考資料】《扎阿寒經》第十七卷; 《法華經》卷二; 《華嚴經孔目張》卷二; 《庫什論》第8卷;第 13 卷; 《足的分類》第5卷; 《大觀》七十五卷、九十八卷; 《瑜伽士土地論》第四卷;丁方生的“
延伸閱讀…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