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Blog

Latest News
【瑜伽的分支】-瑜伽之樹三

【瑜伽的分支】-瑜伽之樹三

1、瑜伽之樹 III

1、瑜伽之樹 III

當瑜伽達到極致時,身體的束縛被釋放。

很多人認為只要打坐,不與身體相連,就可以達到這種狀態。

只有來訪者明白他在冥想中所經歷的是孤獨、完全孤立或完整。

我相信一個人必須通過體式和調息的練習才能進入,所以有人稱我為“瑜伽運動員”,好像我不相信瑜伽的最終目標是看到靈魂!全身心投入,進而達到身心合一、對我來說,這是積極的冥想。

有時asana被描述為一種體操動作,用詞相當不當,因為asana就是姿勢的意思,姿勢做出來之後,還有反思,對姿勢的反思。

體式不只是運動,你必須觀察皮膚纖維與肌肉纖維完全平行地伸展,這樣運動和感知就會結合在一起,這樣頭腦才能感覺到瑜伽、接觸。

連接意味著當練習體式時,如果思想(通過皮膚的感覺器官)不存在,那麼它只是身體運動。

我們來看看古籍中描述的瑜伽練習的四個階段,就會更加清晰。

哈達瑜伽之光、sivasamhua(關於哈達瑜伽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和帕坦伽利都說有四種瑜伽士。

初學者,頭腦總是在身體表面運行。

在這個階段你必須努力練習心的專注(concentration)。

你的思想被撕裂了,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們教初學者要注意身體的各個部位;先看腳,再看腳踝,把腳踝和腳連接起來;然後看膝蓋,將膝蓋連接到腳踝,然後將腳踝連接到腳。

然後抬頭看臀部,連接臀部膝蓋、腳踝和腳部;然後是下半身軀幹,上半身軀幹;腋下、頸部、面部等。

在教授體式時,我們使用這種方法將分裂的定力轉化為單一的定力狀態,從而發展出廣泛而多樣的意識。

然而,這仍然在身體表面起作用。

第二階段是訓練心去感受動作。

在第一階段,我們只要求學生關注身體不同部位之間的相互聯繫。

現在我們要求學生“感受心的運動,心是跟隨你的身體嗎?還是心是不動的,只是觀察和注意?”我們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跟隨頭腦!讓手指跟隨你”。

心動時,膝也隨心。

一是:身體不同部位動時,心必達;二是:心必隨身動。

兩者是不同的。

第一階段是初期,第二階段是體力階段。

第一學期你不知道身體,只知道腳踝、膝蓋等部位。

在體力階段,你必須通過頭腦知道身體。

當心識身,進入相識的第三階段,此時,讓心與身相識,就好像兩個人通過第三方的介紹認識了一樣. 理智是人的弟弟的三具,所以頭腦介紹身體和理智。

頭腦對理智說:“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讓我告訴你,這是我的膝蓋。

這是我的腳踝,這是我的手臂……” 身體和智力通過心靈交流介紹,於是兩人相遇了。

就像有人把你介紹給我一樣。

認識之後,介紹人走了,你我就成了朋友。

於是心就退了。

心與身合而為一、

結識後,我們通過智力達到第四價階段——完美成熟。

當理智感覺到肉和皮膚合而為一時,它對自我說:“來看看我的所作所為!此時,你的姿勢完美,你將身體、思想、理智和自我介紹給了解每一個一個接一個。

,它們都在一個並列的姿勢中。

這是從身體的自由。

瑜伽的8個分支分別叫什麼。

這一刻,你忘記了身體,因為每個組件都以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方向流動. Patanga Leigh 在第 3 章中說:“瑜伽士應該移動他的身體的速度應該等於他的靈魂移動的速度。

“但如果你忽略了前一階段的身體,你永遠不會達到這種狀態。

問題來了:未知是無限的,未知是無限的!

……………………………… …

冥想和瑜伽瑜伽流派的分支有哪些。

延伸閱讀…

解读瑜伽八分支的奥妙

瑜伽5大主要分支

冥想不能用語言表達,它必須直接在一個人的生活中體驗。

冥想也不能教。

如果有人說他在教冥想,你馬上就知道那個人不是瑜伽士

打坐就是把複雜的意識引向簡單,沒有狂妄和狂妄。

沒有戒律,就沒有精神的身體和麵容。

只有修行修行,才能嚐到神露。

所以,人在

我們之前將瑜伽分為三個部分,戒律和冥想是一個部分,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頭腦定、定、定是第三 部分。

戒律和內行是為了鍛煉行動和感知器官,這是全世界共有的,不是印度獨有的,不僅與瑜伽有關,它們是攀登精神智慧的階梯,道德和思想的鍛煉是必要的.瑜伽八大分支指什麼。

進化必須從這些基本出發點開始。

瑜伽科學為個人進化提供了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

這三種方法是瑜伽的第二階段,需要努力。

第三階段包括專注、冥想和三摩地。

這三個分支是練習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的效果,它們本身並不涉及練習。

,因為修為很不一樣,所以效果也很不一樣。

如果你工作兩個小時,你會得到兩個小時的報酬;如果你工作八小時,你就會得到八小時的報酬;如果你表現好必須積極進取,也許會加薪。

這就是企業所做的。

定、靜、定也是一樣。

瑜伽的八大流派有哪些。

如果你努力練習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你就會得到定、定,這些是定的回報,這些是練習的結果。

你不能直接練習正念、冥想和三摩地。

如果你說你在練習正念、冥想和三摩地,那意味著你不了解瑜伽的前一部分我們只能希望通過練習前一部分來獲得結果。

瑜伽分支流派。

Patanjali 對瑜伽的效果說了什麼體式?他說:“身心之間的對立消失了。

(《瑜伽經》第二卷第 48 節)。

他說呼吸的效果是什麼?他說:“籠罩知識之光的面紗被去除了。

心成為專注的適當工具。

”(《瑜伽經》第2章52-53節)吸進去有什麼效果?感官取自外部世界。

回來幫助頭腦探索內在。

(《瑜伽經》第二章,第54節)因此,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這三種練習將練習者引導到專注、冥想和三摩地的狀態。

Patanga Li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詞來描述專注、靜心、三摩地合二為一的狀態,也就是三摩地,或者說完全的融合。

精神專注就是專注或者專注,就是專注於身體的內部或者外部,特別選擇的路徑、局部、點、處。

心定就是集中在單一的焦點上,控制意識的波動。

在修行的過程中,學者們逐漸降低了心的集中。

意識的波動最終消除了所有的波瀾識,知者與所知合一、當識在強烈的覺知中繼續這種定力,沒有變化或波動,它就從一種專注的狀態進入禪修。

心念 油從一瓶倒到另一瓶,瓶口的油流平穩、均勻,不中斷。

同樣,定力和覺知的流動應該如此穩定和不間斷。

這種穩定的覺知就是靜心。

在冥想中發現更大自我的方法是自學、觀察、內省和沈思深藏在其中的無限知識。

他從觀察身體的過程開始,然後密切關注心的狀態。

然後融合心智,深入探索深沉的冥想,通過它意識與對象融合的冥想。

這種主客體的結合,讓責任意識變得簡單,反射出神聖的光芒。

瑜伽的效果是讓你被知識之光點燃,保持自己完全的純潔,天真無邪,不驕不躁。

這就是瑜伽中的智慧之美:它是沒有傲慢的純粹智慧。

這就是冥想的效果;驕傲、傲慢和自我轉化為謙遜和純真導致三摩地。

靈魂從居所的中心均勻地散佈到整個外圍,這就是三摩地的意義。

三摩地不是恍惚。

進入無意識狀態的人是三摩地地球嗎?如果是這樣,三摩地就毫無意義。

三摩地被定義為有意識並經歷睡眠狀態。

瑜伽八支。

這是什麼意思?在睡眠中,你什麼都不知道,只有當你再次醒來時,你才說“我睡得很好”,在你身上說“我睡得很好”的人是觀察者,是靈魂。

瑜伽士試圖保持 100% 有意識的頭腦、智力、意識、對行動器官和感知器官的馴服。

我們的意識有三個層次:潛意識、有意識和無意識。

瑜伽八支的內容是什麼。

瑜伽士將這三個意識層次歸類為一個單一的意識狀態,稱為超意識意識(superconsciousness),其中沒有潛意識,沒有無意識,只有意識,這是三摩地。

它不容易到達,因為我們甚至無法穿透這三層意識。

我們要慢慢來,跳到不知道的地步,在你不理解的事情之前,先從明顯的事情開始,然後朝著隱藏的目標努力。

我說瑜伽意味著和解、相遇,而聯合,就是賦予我們上帝身體、思想和精神相結合的意義。

個人在身體,思想和精神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古代聖賢傳授的瑜伽教義,可以將這些被擾亂的真我工具結合起來,使人與人和事產生一種合一的感覺。

為什麼印度有6億人口,卻很少有人對冥想感興趣?相反,為什麼許多西方人對冥想感興趣?因為西方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神經。

總是有壓力。

我的同修使用瑜伽來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西方人。

工作是壓力,睡眠是壓力,上半身也是如此!你們幾乎總是處於壓力之下,所以教給你們的是所謂的放鬆冥想。

你通過冥想平靜了一段時間,然後你認為你已經達到了瑜伽的目標,或者你認為你的煙火已經甦醒。

東方人比較輕鬆,要求他們練這種禪定是沒有意義的。

相反,他們必須學會積極主動,所以瑜伽成為東方人積極主動的冥想。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在練習冥想”,他們認為可以把冥想從瑜伽練習中抽離出來,只是練習冥想,而不去關注之前的戒律、內在的冥想、體式、呼吸控制和吸收。

不要忘記從山上流向大海的河流是不間斷的。

河水會蒸發成雲,然後變成雨水回到河裡。

瑜伽的分支流派圖。

同樣,身體的流動、思想的流動和心靈的流動,都是合一的,從靈魂流向皮膚,從皮膚流向靈魂。

你能說你只對河流的一部分感興趣而不對其餘部分感興趣嗎?就像江河匯成一條大河,然後匯入大海一樣,整個人體系統也匯成一條河,從靈魂到皮膚,從皮膚回到靈魂。

你怎麼能說“我對心靈的流動感興趣”或“我對靈魂的流動感興趣”而忽略身體的流動?你怎麼能拋棄瑜伽的某些部分,認為那些只是身體,東西是等級的,而冥想是精神的?冥想離不開瑜伽,體式也離不開瑜伽。

如果你接受這部分禪修,你怎麼能捨棄體式、調息、戒律、內在修行?如果你捨棄這些,為什麼不也捨棄禪修呢?

身體有四肢,你忽略了哪一部分?你負責哪一部分?身、心、意,每一部分都同等重要。

瑜伽也是一樣,你不能砍斷瑜伽的八支,說“這個重要,那個不重要”。

瑜伽中的每一個分支都同樣重要,但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只有冥想才是最輝煌的。

瑜伽八支分法分別是什麼。

通過觀察一棵光禿禿的樹,你可以判斷它的根是健康的還是有病的。

你我不是古人修行的聖人,無法洞悉存在的根本、種子、核心,但你我必須觀察外圍(身與功能、心與功能、心與功能)。

從這些外層我們可以進入深處。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存在的根源,並找出那個根源是否健康。

瑜伽學習始於建立道德、身體、心理和精神行為的行為準則。

不知道英文字母就不可能學會用英文閱讀和寫作。

同樣地,如果不了解瑜伽練習、冥想、體式、呼吸控制、吸收、專注和冥想的基礎,就不可能生活在自我的居所中。

所以我請大家從外圈開始,了解瑜伽的深度,這樣才能進入種子。

只有極少數持有特殊的人,才能從存在的最核心開始。

瑜伽

延伸閱讀…

瑜伽有多少個分支和流派?這些你都了解嗎

瑜珈種類有哪些?7種派別全解析,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瑜珈運動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