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文摘】-郭文斌的重要作品
文章內容目錄
1、郭文斌重要著作

2.女生應該如何提升氣質?

3、尹妍人物簡介

4、佛教只教心印,不教地幔。
這裡的“心印”具體指的是什麼?
延伸閱讀…
指紀律、冥想和智慧。
據《名集》第四卷的譯文說,防惡為戒,緣清靜為定,滅惡為智。
學此三法,可得無上涅槃,故名三學。
這三學在聖人身上無遺,故又稱為三無遺。
(1)戒律,指防止身語不善的戒律。
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三淨相、十戒、四十光戒。
(2)固定學習,是指防止分心以求安寧的方法。
小乘有四定、四無色、九念、八背等。
大乘還包括九大定、一百零八定、一百二十三
。
(3)慧學,指化解迷惑,以求證真之道。
小乘觀察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大乘觀察真理和實相。
佛經通常分為三經、三經、三經。
此外,在經典中,凡與這三者有關的學者,往往都冠以“曾上”二字,稱為曾上界(Brahma adhis/i^la)、曾上心(Brahma adhicitta,即定學)。
,曾尚惠(梵天)。
adhiprajn~a^).覆蓋“增加”具有特殊含義。
【《阿罕雜經》二十九卷,瑜伽士地學二十八卷,摩訶婆羅多經卷一、大乘義章十卷,法藏九卷] 這三個被稱為三學。
自衛之惡。
冥想的一種是心的分心。
智者驅散迷惑和證明。
五燈會元曰:“三法:戒、靜、慧。
唐玄宗問洪邊禪師:“戒名是什麼?”答案是:防惡防惡戒。
皇帝說:雲是什麼?答案是:六根入境,心不以名所定。
帝曰:云何智慧?答案是:心空,名智無惑。
’《集》四名曰:‘除惡名為戒,息憂靜名為定,破惡名為慧。
’學此三法,證得涅槃,謂得三學。
若能製止三業之惡惡,心之水清,從戒而生定。
心之水清,一切現象自省,智慧生。
這三者相繼出現。
進入的關鍵也是。
玄義三曰:‘善行者加三者,謂戒、靜、慧。
這三個是出生梯,佛教儀式。
’《法三寶》九曰:‘如來立法,有三法:一是戒,二是禪,三是智慧。
然而,沒有戒律,就無法生定;沒有定,就無法生智慧。
三法相輔相成,不可缺一、 ’佛教修行者必須修行的三項基本功課:戒、定、慧。
戒又稱增(善)戒,指戒。
也就是說,要防止行為、語言和思想上的錯誤。
由於大小和倍數的不同,其戒律也不同。
此外,出家的僧人與在家的居士也有區別。
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在大乘中,有三淨聚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
上座部的五戒是:殺生、偷盜、邪淫、謊言和飲酒。
八戒是:除五戒外,還有高床、花纓、歌舞戲曲。
二百五十戒:即應為戒的言行二百五十項。
當合併為五個項目時,它們被稱為五章。
大乘三淨戒是:受戒戒、受善法戒、受眾生戒。
十戒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罪、稱讚他人、救度、憎恨、毀謗三寶。
四十八光戒是具體的四十八戒,如不恭敬師長、不崇尚教法、懺悔惡業、不思念病苦等。
定力也稱為心的增長,是指禪定。
也就是說,去除雜念,專注於心,證悟四聖諦。
小乘禪定有四種,大乘禪定有九種,一百八十定等等。
四個小乘禪修是: 1、 第一個禪修。
這是冥想的初始階段。
這個時候,念一念,斷除貪欲,斷除不善念,這就是“出離”。
由此逐漸產生喜樂,即喜樂和安慰。
但這種時尚是有思想的,還沒有達到外表的寧靜,所以叫做初禪。
2、 兩個神。
從初禪開始,然後休息片刻,以達到色相的寧靜,獲得更高的喜悅。
3、 三禪。
從第二禪到出離樂,達到完全的寧靜狀態,獲得光明與寧靜的美妙樂。
這時智慧已經生起,達到了正念和正智慧的階段。
但是這種方式有一種肉體上的幸福感,所以離涅槃還有一段距離。
4、 四禪。
離三禪更進一步,完全離苦樂樂,甚至忘記自己的存在,達到清淨出離心的境界。
那是涅槃的境界。
九大禪是:自性禪、諸禪、難禪、諸門禪、善人禪、諸行禪、煩惱禪、世間樂禪、淨禪。
一百零八定是:般若經典中提到的一百零八種禪定,在大智慧第五卷中有詳細的解釋。
關於瑜伽的美文。
智慧又稱增智慧,即智慧。
智慧是厭惡、無慾和看到真相。
去除一切貪欲與煩惱,專注於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以得見佛法,獲得智慧與解脫。
三學總結了所有的佛教教義,也包括了所有的修行方法,如六度和三十七菩提點。
三學中,智慧是最重要的,戒定心是獲得智慧的手段。
只有獲得智慧,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即究竟解脫。
在中國,“禪”是專注於冥想的冥想流派之一、它可能不是直接從印度繼承下來的,但可能間接受到印度冥想傳統的影響。
在中國流行的禪宗被認為是一個以坐禪為基礎的教派,但佛教本身從來沒有把坐禪作為修行的目的。
坐禪的根本目的是達到般若智慧。
所謂“開悟”、“開法眼”在中國很流行,這就是打坐的根本目的。
總之,佛教所說的定力,絕不是外人的定力,而是獲得般若智慧的方便。
關於三學末的智學,在十七個修行階段,分別是:住心智、天眼智、精疲力竭智。
在八正道中,有正見和正念。
修行者若能堅定不移地修行八正道,證得阿羅漢果,便能得“十無學法”。
十不法就是在八正道上加上“正智慧”和“正解脫”兩項,這兩項也屬於智慧的學問。
適合瑜伽
延伸閱讀…